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靖难攻略 > 第529章 洪熙十二年

第529章 洪熙十二年

第529章 洪熙十二年 (第1/2页)

“西亭石竹新作芽,游丝已罥樱桃花。鸣鸠乳燕春欲晚,杖藜时复话田家……”
  
  八月,北方的一亩亩玉米已经成熟,一名头戴斗笠身穿布衣的中年男子也一边吟唱诗词,一边将一根根玉米掰下来丢到背后的背箩中。
  
  时不时还可见他将玉米剥开,将乳白色的玉米粒生吃入腹,看上去十分爽甜。
  
  这里是渤海吉林城,而这个吟唱诗词的四旬农民,便是被罢免数年的王回。
  
  “这玉米经过培育,是要比我年轻时所见到的要大许多,味道也甘甜不少。”
  
  王回做着评价,身旁还跟着他的长子王彧与次子王鹜。
  
  两小子已经十四五岁,如今在吉林城的中学就读,而今日则是周末放假,故此前来与他采摘玉米。
  
  他并不需要耕种,但在吉林确实无事可做。
  
  他并不愿意传道受业,更不愿意受到拘束,故此时不时作画一幅贩卖,吃些自己耕种的瓜果蔬菜便是他当下的乐趣。
  
  这乐趣看似很平淡,但他很清楚皇帝不会闲置自己太久,不久之后自己还需要返回庙堂。
  
  等到那个时候,他恐怕就没有如今的惬意生活可过活了。
  
  “爹,都收完了。”
  
  王彧开口提醒王回,王回看了一眼,占地三分的玉米果然被他们父子三人在一字时的时间里收完了。
  
  他示意两个孩子放下背箩,随后用手掂量了下,颔首道:
  
  “用上化肥后,这三分地的玉米居然也能有四十多斤重了。”
  
  “有四十斤吗?”王鹜不信的上手掂量了一下,王回却笑着为他摘下头上的几根草屑。
  
  “你爹的这双手,本事是自小练出来的,莫要只觉得只会舞笔弄墨。”
  
  说罢,他坐在了田埂上,示意两个儿子收拾着三分地的玉米杆子。
  
  两個儿子倒也不嫌弃,立马动手开始收拾这些玉米杆子。
  
  虽然这些杆子还发青,但丢到一旁变干也就是几天的事情,届时再焚烧便是。
  
  若是有旁人将它们捡走,那反倒是省得处理了。
  
  两亩菜地,其中三分是玉米地,其余的则是正常的时令蔬菜。
  
  望着自己的菜园子,王回将镰刀杵在地上,轻笑道:
  
  “如今这个时代好啊,放在三十年前我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,是万万不敢想每个月都有蔬菜吃的。”
  
  虽说火车满载日行不过七百里,从湖广到吉林需要整整五天半的时间,但架不住利益高。
  
  火车满载二百吨来吉林需要五天,但如果只运载一百吨甚至五十吨,那完全可以在三天左右将货物运抵吉林。
  
  春夏秋三季蔬菜还不算贵,但到了冬季,一斤白菜可以在吉林卖到十文的价格,而原产地只需要一文。
  
  即便减去火车运送一百吨蔬菜的费用,一百吨蔬菜也能净赚数百贯。
  
  每斤十文的蔬菜,放在其它地方,百姓兴许需要考虑考虑,然而在渤海境内却不用考虑。
  
  如今渤海耕地一千二百余万亩,人口却只有八十余万人,几乎人均十五亩。
  
  如果不是种不过来,那恐怕这个耕地数量还能再翻一番。
  
  饶是当下的人均十五亩,那都是每户均有至少两头耕牛的结果。
  
  而且即便有两头牛,这些耕地也多种不过来,基本都会拿出部分种植大豆、花生、玉米等好伺候的作物。
  
  王回在感叹现在人的好日子,何尝又不是对过去的一种唏嘘。
  
  “爹,您都不着急回去当官吗?”
  
  王彧询问着自家父亲,而王回却脸上挂着笑容,轻轻摇着头。
  
  他并不着急重返庙堂,因为他知道,现在天下富户还未成长起来,他们手中的资本也还不足以让他们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。
  
  至于之前躲避存活下来的那些则是手段精明,即便再次发动京察,还是会被这群人给逃脱,得不偿失。
  
  唯有官商勾结的影响到了一定程度,皇帝才会请自己再复出来收拾他们。
  
  在此之前,自己要做的就是好好休养生息。
  
  想到这里,王回将思绪沉浸到了面前肥沃的黑土地中,而整个天下也在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发生着变化。
  
  从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宝钞,最终在洪熙十一年九月回收了个七七八八。
  
  大批宝钞被集中销毁,而大西洋上的印度厮当地区成为了大明最佳的人口市场。
  
  近七千万人口的印度厮当分裂成为了大大小小十六个国家,每个国家都加入了大明宗藩体系。
  
  锡兰宣慰司成为了监督它们的主要势力,而同时锡兰宣慰司上的汉口也达到了三十二万人,人口总数达到了一百四十五万,汉人比例越来越高。
  
  除此之外,大明在阿拉伯半岛许多地方的百户所也纷纷扩建为千户所,并吸引了一定下西洋汉人来居住生活。
  
  随着学子毕业的数量越来越多,想进入太学的门槛也越来越高,民间开始涌现出一批发明家,他们研究并发明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。
  
  根据自行车,他们发明了脚踏式淘沙挖泥的船只。
  
  这是一种让工人无需进入水下淘沙的便捷工具,工作起来的样子有点儿类似水车,只不过运送和挖掘对象换成了河底的泥土和沙子。
  
  除此之外,还有人将自行车装上了充气的猪膀胱,试图发明水陆两栖的交通工具,以及方便躺着看书的眼镜、木质折叠桥等等有用或者没用的发明。
  
  他们在发明了这些东西后,往往会迫不及待的前往太学,在太学门口展示自己的发明,即便阻拦也没用。
  
  朱高煦倒是乐见于此,所以对于一些有意思的发明,他会让太学评定后带给自己看看,并酌情给予发明者赏赐。
  
  这其中许多发明都是无用的,所以庙堂上也有人评价这是百姓们吃饱了撑着的无趣发明。
  
  这句话听上去在骂人,不过却是对朱高煦治理天下最好的评价。
  
  若是没有吃饱,又如何会有这些“奇技淫巧”呢?
  
  兴许是觉得如此大明过于平顺,老天最终还是在入冬给朱高煦送来了一条条的坏消息。
  
  浔州伯盛庸、庆远伯刘真先后在十月病逝,享年六十五岁及六十二岁。
  
  闻讣后,朱高煦以二人于国有功,分别追谥为忠诚、忠肃,并着其嫡长承袭爵位。
  
  二人离去的噩耗还未消散,冬月中旬,沈国公王义薨逝,享年六十六岁。
  
  得知消息,朱高煦只觉得心里难受的紧,尽管因为癸卯案,他对王义等人已经十分失望,但说到底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。
  
  王义的薨逝,似乎代表着曾经的渤海靖难功臣也在一一退场。
  
  收拾了一下心情,朱高煦为其追封为胶东王,赐谥号忠武,其子王戎承袭沈国公爵。
  
  经历了这一场变故后,朱高煦将政务上的事情交给了朱瞻壑,准备趁着长吉铁路开通而前往吉林看看自己曾经奋战过的地方。
  
  只可惜大明朝始终还是离不开他,而他也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前往吉林。
  
  在洪熙十二年的新春硝烟中,朱高煦还是穿着冕服坐在了奉天殿的金台上。
  
  隔着冕旒,群臣看不清他的表情,但他们都能从皇帝那魁梧的身材中了解他的健康。
  
  又是一年过去,尽管还没到他的生日,但他已经在走着五十岁该走的道路了。
  
  这一年,大明朝人口达到一亿一千四百余万,耕地七亿余四百余万,人口中的文盲比例下降到了36%的水平。
  
  这一过程,朱高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。
  
  如果算上朱元璋打下的基础,那就是整整六十三年。
  
  大明朝的财政达到了五千九百六十余万贯,其中农业税进一步下降到了53%的水平。
  
  从洪武三十三年农业税占比的65%到如今的53%,尽管下降的速度并不算快,但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,这距离大明脱农转工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。
  
  朱高煦十分欣慰,而六军都督府也见状开始上疏开口。
  
  “陛下,如今东洲与北洲等宣慰司已经步入正轨,是否需要将南洲宣慰司也提上议程?”
  
  发起提议的是海军的杨展,他刚刚出巡南洋回来,五十六岁的他还算健壮,身体十分不错。
  
  “既然如此,便设南洲(澳洲)宣慰司,以及瀛洲(新西兰)千户所。”
  
  朱高煦开口准奏,杨展见状唱礼应下,朱高煦接着扫视了群臣道:
  
  “如今已是洪熙十二年,民富物丰并非朝廷自我夸耀,而是实打实存在的情况。”
  
  “尽管如此,可朝廷人口之增长速度却屡创新高,去岁更是达到四百一十六万的高度。”
  
  “若是以成人来算,此四百余万人每岁起码要一千二百余万石才能勉强吃饱,而这粮食数量需要六七百万亩耕地才能产出。”
  
  “国朝的耕地新垦数量在近年来也达到了顶峰,每年新垦四百余万亩便已经十分不易。”
  
  “若是这般计算,最多百余年,天下之粮食便不够朝廷百姓所食用。”
  
  “自古而今,凡是让百姓吃不饱饭的王朝,无有不倾覆者。”
  
  “想要让百姓吃饱饭,首要重视农学,如化肥之助产,亦或者是提高生产力。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: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:开局迎娶绝美班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