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五百九十三章 西北狼烟(2)

第五百九十三章 西北狼烟(2)

第五百九十三章 西北狼烟(2) (第2/2页)

“怎么回事?”赵煦问道。
  
  孟卿卿道:“回禀官家,却是熙河路有司,上书朝堂,言要防秋。”
  
  “都堂相公们因此争执不休。”
  
  “两宫慈圣也无法决断,故请官家到殿。”
  
  赵煦点点头,道:“朕知道了。”
  
  此事,他其实早就知道了。
  
  几天前,熙州、兰州的走马承受们就已经将赵卨大发熙河路保甲户的事情,报到了他这里。
  
  “走吧!”赵煦对着左右吩咐:“摆驾崇政殿。”
  
  ……
  
  “官家升殿。”
  
  伴随着净鞭撕裂空气的声音。
  
  赵煦从崇政殿后的回廊出现在群臣们面前。
  
  群臣纷纷持芴而拜:“臣等恭迎官家升殿。”
  
  “孙臣给太母、母后问安。”赵煦到得帷幕,恭恭敬敬的跪下来磕头。
  
  “官家免礼。”
  
  “我儿快快起来。”
  
  赵煦起身,坐到两宫中间,然后看向殿中群臣。
  
  发现,今天在场的宰执,东府只有吕公著、李常,此外就是枢密院的李清臣、安焘。
  
  还有就是兵部尚书吕大防、兵部侍郎沈起。
  
  显然,这是一场临时的紧急御前会议。
  
  应该是吕公著利用宰相的权力,通过通见司,强行排班的结果。
  
  这是大宋的传统了。
  
  宰相之权,不仅仅体现在都堂议事、请旨上。
  
  也体现在会议安排上——他们可以决定,谁在什么时候,参与哪一场会议?
  
  光明正大的利用程序,将他们不喜欢的人,排除在议事进程外。
  
  故而,大宋很少有独相的例子。
  
  因为需要两位以上的宰相,彼此制衡,免得宰相势大难制。
  
  “太母、母后,朕听说,相公们似乎因为边事有了争执?”
  
  两宫于是便低声的和赵煦介绍一下情况。
  
  很简单的事情。
  
  吕公著拉上他的学生李常以及兵部尚书吕大防,对枢密院发难。
  
  质问枢密院为何不请示都堂,得到他的同意就直接批复了熙河路的赵卨,准许赵卨大发保甲户去搞‘防秋’。
  
  所以,他怀疑枢密院的两位新党大臣,是在有意放纵熙河边帅挑起边畔,破坏来之不易的宋夏和平。
  
  枢密院,当然不敢说——吾等乃奉天子诏。
  
  于是,开始打太极拳。
  
  李清臣、安焘都是一口咬定——祖宗之制,乃西府掌兵。
  
  凡天下兵马调动、派遣,皆枢密院之权也。
  
  东府宰执不可僭越。
  
  所以,他们不需要向东府负责。
  
  人话就是——我们西府的专业事务,什么时候轮到你们东府叽叽歪歪了?
  
  再说了,我们不是已经归档了吗?
  
  至于边畔?
  
  熙河路的赵卨说的明明白白——此乃边塞警戒,以防西贼入寇。
  
  同时,这也是先帝旨意——元丰七年,先帝曾下诏河东、陕西等路,要预防西贼入寇。
  
  所以,只要赵卨的军队,没有越过边境,那就属于合理调动。
  
  枢密院方面,只是循故事。
  
  那你要问什么故事?
  
  太宗、真庙的故事啊!
  
  当年曹玮、秦翰守边就是这么玩的。
  
  总不能说,太宗、真庙的故事就不是故事了!
  
  然后……
  
  自然就吵起来了。
  
  赵煦听完,呵呵一笑,就看向殿中,道:“右相担忧之事,朕知矣!”
  
  “司马法曰:国虽大,好战必亡,国虽安,忘战必危!”
  
  “朕深以为然也!”
  
  “熙河帅,既只是为了预防西贼入寇,那便不必再议了。”
  
  “让中书舍人草诏,传旨赵卨,严加训斥,着赵卨只可谨守边境,不得擅自生事。”
  
  “当然,若西贼果来,自当严厉反击!”
  
  吕公著起身再拜,道:“陛下圣明,只是老臣担忧,边臣无故挑衅,酿造祸端,甚有越境劫掠、杀人者。”
  
  这倒不是吕公著杞人忧天。
  
  因为大宋边军,确实有这个毛病。
  
  在过去,就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。
  
  故意挑事,故意制造矛盾,激怒西夏人来攻,然后回头上报朝廷——西贼寇边。
  
  “那便就加一句:擅起事端者虽有边功,亦不赏!”
  
  吕公著还想再说点什么。
  
  赵煦却已经摆手:“好了,右相!”
  
  “兵者凶器,圣人不得已为之的道理,朕是知道的。”
  
  “只要西贼不来犯,朕就绝不会用兵西北的。”
  
  他自然知道,吕公著害怕的是什么?
  
  不就是他这个皇帝,借助枢密院和通见司,通过内降圣旨,唆使熙河的将帅,在熙河路挑事吗?
  
  老实说,这就是冤枉赵煦了。
  
  今年,熙河的棉花还没有采摘呢!
  
  他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动手,要动手也得等到明年、后年。
  
  吕公著听完,深深俯首:“陛下圣明!”
  
  官家都已经保证了,他再纠缠着不放,就惹人厌了。
  
  而且,吕公著知道,这位官家素来说话算话。
  
  至少,在公开的场合,当着大臣们许下的承诺,是一定会做到的。
  
  所以,他也就相信了。
  
  “对了!”赵煦在这个时候,说道:“右相,前些时日两宫慈圣曾将一批奏疏,送到福宁殿,让朕批阅。”
  
  “其中一封奏疏,朕觉得很有问题,已经做了批示。”
  
  “但,总觉得不够周全,思来想去,还是请右相带去都堂,让相公们一起议一议这封奏疏吧。”
  
  说着,赵煦就从怀中,取出了他一直带在身上的一封奏疏副本。
  
  冯景恭敬的接过去,然后送到殿上。
  
  吕公著再拜俯首,恭敬的接过递到他手里的奏疏。
  
  “臣谨遵旨意。”
  
  但他没有选择马上打开,而是恭恭敬敬的捧在手上。
  
  旨意说的很明确,让他到都堂上,召集所有宰执一起议论,然后拿出个结果来。
  
  ……
  
  回到都堂后,吕公著就派人去召集所有宰执。
  
  然后他慢慢打开了那封奏疏。
  
  很显然,这是一封被誊抄过一次的奏疏副本。
  
  他先看向上书之人。
  
  朝奉大夫、御赐银鱼袋、直集贤院、上护军、提点河北路刑狱公事臣子谅。
  
  “范子谅?”
  
  “范宗杰的儿子吗?”
  
  范宗杰是英庙时代的大臣,乃仁庙宰相陈尧佐的女婿。
  
  范子谅是其长子,而其幼子范子仪,迎娶了郭逵的孙女。
  
  继续看下去,吕公著的神色就变得极为精彩了。
  
  等到在韩绛带着执政们,来到这都堂的议事厅上时。
  
  他已经将奏疏上的贴黄,以及官家在后面的批示看完了。
  
  “晦叔,听说官家有旨意,要我等议一议一封奏疏?”韩绛笑眯眯的带着其他执政拱手问礼,然后问道。
  
  “确有此事。”吕公著将手中奏疏递给韩绛:“左揆且看看吧。”
  
  韩绛接到手中,将奏疏外的贴黄以及贴黄后面的官家御批看完,一双老眼也正色起来,然后递给其他人:“诸公都看看……”
  
  “然后,议一议,拿个方略出来,好回禀官家。”
  
  这事情,他是不愿也不想参与其中的。
  
  因为,这是个炸弹!
  
  为什么?
  
  那范子谅的上书内容,韩绛没看,但贴黄的纲要,却已经说的很清楚了:国朝置蕃官,必于沿边控扼之地,赐以田土,使自营处,官资虽高,见汉官用阶墀礼(拜手礼的一种,需要跪下来,然后手拱地,头靠在手上,属于非常卑微的姿态),所任不过巡检之类……近蕃官多有换授汉官而任内地次边去处,甚者擢为将副,与汉官相见均礼……
  
  简单的说,此人想要废掉蕃官们的上升通道,让他们一辈子只能当个任人宰割、歧视的边塞酋长、首领。
  
  韩绛一看就知道,这个家伙的上书,属于是在给天下坏事。
  
  偏他没办法反对。
  
  因为,在北有辽国,西有西贼,历史上唐代还有过安史之乱的大宋眼中,打压、歧视一切夷狄蛮族出身的人,是政治正确。
  
  就像文臣士大夫们,会拼命打压武臣的地位一样。
  
  谁都知道,武臣不能打压的太过分。
  
  但士大夫们总是压抑不住自己对武臣的打压冲动。
  
  总是想要压武臣一头!
  
  当年韩琦杀焦用,面对狄青求情的时候是怎么说的?
  
  东华门外唱名的,才算好汉!
  
  一个武臣,还是犯罪当死的武臣,岂能和士大夫相提并论,法外开恩?
  
  而韩琦,已经算是士大夫中对武臣态度相对很好的宰相了。
  
  当他依然不认为武臣可以和文臣相提并论。
  
  好在……
  
  韩绛微微翘起嘴唇。
  
  官家御批的文字,在他脑子里跳动着:春秋王正月,大一统也!故孔子谓樊迟曰: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,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!卿欲令朕弃四方乎?
  
  所以啊,官家的意思已经昭然若揭了。
  
  这哪里是让都堂议一议?
  
  这是让都堂宰执批斗这个范子谅!
  
  考虑到,韩绛听说方才在崇政殿,吕公著和西府因为熙河路的事情发生了争执的事情。
  
  韩绛就觉得,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!
  
  “吕晦叔啊吕晦叔……”
  
  “怎就看不清楚呢?”
  
  谁都知道,当朝官家,对熙河路的情况比谁都关心。
  
  吕晦叔却偏要趟这浑水。
  
  现在好了吧!
  
  韩绛笑眯眯的坐下来,甚至打算去吕公著的令厅里,取一点御茶煮来喝喝。
  
  北苑的御茶味道,确实是越来越好了。
  
  尤其是,吃的还是吕公著的御茶的时候,那味道更棒!
  
  (本章完)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长安牧云瑶 罗天蓝秀儿 从我是余欢水开始 龙族:重启新世界 他比我懂宝可梦 叩问仙道 重生之苍莽人生 唐朝工科生 紫气仙朝 重生1991:开局迎娶绝美班长